摘要: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的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由于占地面积广,地形多样,所以保护区内包含了多种生态系统,其中以:水域生态系统、森林生态系统和内陆湿地生态系统为主。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型自然保护区,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。...
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的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由于占地面积广,地形多样,所以保护区内包含了多种生态系统,其中以:水域生态系统、森林生态系统和内陆湿地生态系统为主。
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型自然保护区,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,加上受人为干扰因素少,造就丰富多彩的野生动植物世界。
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繁复,包括猕猴、水獭、红腹角雉在内的国家保护动物,就有数十种。
生态环境优越,气候温润宜人,使得大量的野生动物在这里生存繁衍,一些平时难以见到的“奇珍异兽”,在这里也都能够看到。
近日,在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漾濞县境内的苍山西坡上,科考团队就拍到了野生中华鬣羚的活动影像。
当时一头长相怪异,似驴似羊的动物出现在了镜头前,它从山上下来,走到一处水源地俯下身子喝水。之后发现了镜头的存在,很快便跑开了,消失在密林中。
据悉,此次发现,也是在该区域首次拍到了野生中华鬣羚的活动影像,非常珍贵。
中华鬣羚是牛科、鬣羚属动物,不要被它名字上的“中华”二字误导了,实际上它们的分布范围不仅仅限于中国,在柬埔寨、老挝、缅甸等一些东南亚国家里面,也有存在。
中华鬣羚长得体高腿长,一看就是“速度型”的物种。它们成年之后肩高能达到1米,体长为140-170厘米,体重为85-140公斤,四肢健壮。
中华鬣羚身上的毛发颜色较深,为黑灰色或红灰色,脖子处有长而蓬松的鬃毛,是它们最大的特色。
不同于其他有蹄类动物,中华鬣羚的性二态不明显,无论雌雄,头上都长有光滑而向后弯曲的短角。
众所周知,神话故事中姜子牙的坐骑是一头叫“四不像”的神兽,现实中能被称为四不像的动物,主要就是麋鹿、驯鹿。
不过你知道吗?中华鬣羚其实也有四不像的称号,因为它的兽角似鹿角、蹄子像牛蹄、耳朵像驴耳、脑袋像羊。种种特征组合在一起,就形成了中华鬣羚这般怪异的模样。
因为长相怪异,似驴似羊,所以民间也称其为“山驴子”,是一种比较神秘的动物。相传民间故事里面的“棺材兽”,其原型就很有可能是中华鬣羚,因为它们通体略呈黑褐色,宛如棺椁一般。
中华鬣羚是典型的热带、亚热带动物,主要生活在海拔1000-4400米的森林或者多岩石杂灌林中,随着季节的变化,它们的主要活动场所也会发生转移。
简单来说就是夏季多在高海拔的峭壁区活动,而冬季则会在较低海拔的森林地带出没。
中华鬣羚的社交性不如其他食草动物,它在森林里面多是单独或者呈小群活动,几乎不会组成大型群体。它们的活动有一定的规律,多在早晨和黄昏间活动,平日里想要目击到它们实属不易。
中华鬣羚是食草动物,取食的范围比较广,以林中各种植物的叶子、嫩枝、幼苗为食。像许多有蹄类动物一样,中华鬣羚也喜欢舔食盐碱,林中富含盐碱的岩石、泥土附近,会经常出现它们的身影。
中华鬣羚还有一大爱好,那就是捡食各种菌子,这是它们最爱的小零食。有时候为了吃一口新鲜的菌子,会跋山涉水在林中四处寻觅。
这种对美食的执着,我之前在猞猁的身上也曾看到过,它们能为了一口兔子肉,甚至不惜奔走十几公里。
中华鬣羚的性情非常机警,就连在进食的过程中也都会频频停下四处张望,周围的一点风吹草动,都能够引起它们的警觉。而且它们在睡觉的时候,也有防备。
在选择休息区域的时候,往往会选择视觉较好的隆起地带,比如有时候中华鬣羚会选择在悬崖峭壁上过夜,这样方便它们迅速发现危险。而且悬崖峭壁也能够阻挡大部分攀缘能力不强的捕食者。
另外,低洼处也可能会被它们选作休息场所,因为这类地方容易隐藏。
中华鬣羚的行动敏捷,即便是在岩石地带也有很强的行动能力,速度十分快,奔跑时犹如一阵黑风掠过。中华鬣羚在古时候被人们称为“天马”,认为其能在黄山上腾云驾雾飞奔。
不难想象,当古人看见这么一头外形奇特,脖子处还有长长“马鬃”的动物,在云雾缭绕的山间疾驰,的确令人感觉到神奇,由此看来称其为“天马”也确实不为过。
相较于“山驴子”、“棺材兽”这类的名字而言,“天马”听起来瞬间高大上了许多。
过去因为大量森林被砍伐,加上中华鬣羚体型较大,且皮板质量上乘,遭到大量猎杀,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滑。
这些年来,随着生态环境得到改善,它们的数量也渐渐恢复了起来,人们目击到它的概率也随之增加。比如在4月份,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一级黄字号黑麂省级自然保护区,都拍到了野生中华鬣羚的活动影像。
关注我,交一个懂动物的朋友。